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

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的定義是:「每個人隨著認知能力的成長都有基本的歷史意識。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人人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觀點表述私領域或公領域的歷史。大眾史學一方面以同情了解的心態,肯定每個人的歷史表述,另方面也鼓勵人人「書寫」歷史,並且「書寫」大眾的歷史供給社會大眾閱聽。大眾史學當然也應該發展專屬的學術及文化批評的知識體系。」

專業史家以文字為主。專業史家做研究採用的史料,百分之九十幾都屬於文字的紀錄。他們考訂及整理文獻,再以分析式的筆法書寫出來,最後發表在紙本的學報中。他們的觀點幾乎都以國史論述(national history discourse)為主。這種論述以national state為基本「單位」來思考問題。每個nation-state的疆域、族群和文化傳統先固定下來,並以此為單位,再思考過去的種種。如果國家的歷史過於長久,為了方便再分斷代來研究。……。由此可見,近兩百年來的歷史書寫,一切的出發點、思考方式幾乎都環繞在nation_state為「單位」的基礎上,這是所謂的national history寫作和思考的基本模式。另外,專業史家撰寫多半是採用「大敘述」(grand narrative),或所謂的「通史」。……。大敘述強調national history之中有「文化傳統」和「核心的民族」。歷史的變遷不外乎是「傳統內轉變」。

新左派史家的影響也不讓文化人類學者專美於前,他們強調從底層研究「由下而上的歷史」。後現代主義者從符號學的理論出發,企圖顛覆很多過去自以為是的、專業學者的看法。另外,後殖民論述者認為,從新帝國主義發展以來,資本國家到世界各地殖民,運用文化霸權主導非西方世界的一切。我們應該正視被殖民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

大眾史學是甚麼呢?第一,history of the public(s),大眾的歷史;第二,歷史是寫給大眾閱聽的;第三,history by the public(s),歷史是由大眾來書寫。

歷史劇、歷史小說、史詩、歷史劇情片、oral tradition 及口述歷史等等文本,其實都含有很多虛構的、或不合乎史實的內容。可是,這些虛構的、不合乎史實的情結即使是缺點,傷及這些歷史文本,但也絕對不是致命傷;因為這些文類有權利虛構。有時候,虛構的情節更能反映真相。

是在歷史認知過程中步步平實,在傳達成果的時候要力求精準以及永遠秉持一片誠心。

我們大眾一起來寫歷史,書寫屬於大眾的歷史,給大眾閱聽的歷史。英文是:history of the public(s)、history for the public(s)、history by the public(s)。這種歷史工作,不只含有歷史意識,其實也和生命意識、社會意識交融在一起,而且不斷的錘鍊和昇揚。


本文為周老師一些重要的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瓶魚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