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晚自習猛K極端的年代,大概看了大半本,真是太有收獲了…
周老師要我們思考幾個問題:
(1)霍布斯邦為何被定位為新馬克思主義的學者?
(2)這本書為何被命名為極端的年代(1914-1991)
(3)霍布斯邦如何進行歷史的解釋、歷史的思維,呈現出何歷史的意識及其生命本體的特質。
我覺得老師問得問題讓我在閱讀霍布斯邦系列時多了一份不同的思考方式,平時我真得有習慣只注意史實而忘卻了與作者思想對話,因此,有這前題來看問題就特別的不同。
目前還沒看完,不過我先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各位親愛的同學一起討論,尤其是好伙伴谷關美女參考一下吧!

首先,霍布斯邦強調左派革命的理想與熱情,那是不同於蘇共列寧式的共產主義體系,而是一種從基層出發由社會底層思考政策的政府體制。另一方面,霍氏認為政府應適度的介入國家的運轉而非讓自由經濟市場自行運作,因為自由經濟市場總有經濟衰退、市場失靈。而且會造成富者恒富、貧者恒貧的社會不公現象,從這方面筆者認為可視其為馬克思主義的服從者。但是這部分值得質疑之處是政府成為國家機器,政府政策的推動,真得會比市場自行運作來的好嗎?霍氏在這點上仍無法解決,像他提出史達林的失敗、毛澤東的錯誤,卻沒有提出一個左派政府在政策施行上較佳的模式,這可能就是為何到最後霍氏的理論呈現疲態的主因。

針對第二個問題,在1914-1991年間,出現許多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政體,包括了極左派的蘇維埃政權和極右派的法西斯和納粹黨,在此時代中,因為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退與美國興起,而經濟大恐慌造成自由主義的崩盤,因此極權政權興起。在戰爭方面,「人」的層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戰,因此戰爭期間,除了被特異地表現外,幾乎看不見,因為在飛機上在天空中按下的鈕,對地面人間的種種一切,完全不了解,這是在意識形態外的另一種極端的表現。

霍布斯邦在歷史意識的呈現上,我看到了一句話,也許可以代表:「社會的確需要史家,唯有史家,才是專業的歷史社會記憶人,替國民同胞記住大家恨不得統統忘去的恨事(P.150)」,也許,這就是霍氏身為史家的沉痛呼籲吧!

能沉浸於得到知識的喜悅中,正是那種「朝聞道,夕可死矣」的滿足感,知識無窮無盡,能探究其中奧妙,可謂人生一大樂事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瓶魚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